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党建宣传栏

新闻中心

强!木林森、三安光电、兆驰还有哪些LED照明企业上榜?

  8月22日,福布斯正式对外发布2022中国数字化的经济100强名单。报告数据显示,“2022中国数字化的经济100强”入选企业的总市值达164507亿元(人民币,下同),平均市值达1645亿元;100家入选企业的资产约147818亿元。

  从行业分布来看,这100家企业中,有6家LED照明相关企业荣登上榜,分别是歌尔股份、三安光电、东山精密、士兰微、木林森和兆驰股份。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不断推进“两个转型”,就是要把数字转型摆到与产业转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实现数实融合、数智赋能,加快实现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形态重塑、产业素质提升,更好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业内专家觉得,本次发布的“2022中国数字化的经济100强”,正是对“两个转型”阶段性成果的展现,体现了数字化转型正逐步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接下来,小古分别对木林森、三安光电、兆驰股份和歌尔股份四家LED照明企业在数字化的经济方面的布局进行简要分析,探寻未来照明行业发展机遇。

  战略的落地需要高效的管理手段,以及必要的数字化系统的支撑,为此,近年来木林森积极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木林森通过用友BIP的NCC系统,在人、财、物等资源保障方面,规范了经营管理流程,建立了基于全球营销、世界工厂的产销衔接体系,以及敏捷的供应链计划协同体系,同时通过建立5G智能车间和智能化生产线,打造实时、协作、透明、数字化的高效智能工厂。

  在向数字化经济迈进的过程中,木林森意识到集团需要补充决策层面的数据化,通过抓取企业各个维度的经营数据,研判经营现状与趋势,指导企业经营与决策,全面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在经过多次考察研究后,木林森最终决定选择和用友iuap合作,一同搭建集团的数据中台、低代码开发平台、数字化采购平台和数字化营业销售平台,提升经营效率。

  国家《“十四五”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规划》提出,未来要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6月22日,木林森与中山电信达成战略合作,既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更是木林森持续深耕智能制造转型之路的重要一环。木林森副董事长周立宏表示,希望中山电信为木林森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持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及保障,实现双方深度的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木林森智能智慧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木林森董事长孙清焕在公司25周年庆寄语中同样强调,木林森要坚持科学技术创新,加大产品研发的技术创新,加快人、事、财、物多板块的数字化,加强制造智能化建设,从而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

  位于火炬高新区的国内LED芯片龙头厂商——三安光电,以数字化的经济为驱动,从LED芯片到GaAs射频,还有已确定进入量产的SiC二极管,正在全面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业务。

  受新能源汽车、5G等应用驱动,三安光电这两年的营收规模增长迅速。“通过数字化,三安光电正在从传统光电企业,向世界级化合物半导体研发、制造与服务企业转型。”三安光电IT中心总经理高育聪说,近年来,数字化一直是三安光电发力的重点,也为三安光电拓展了很多商机。

  2021年,兆驰股份与企企通合作对SRM系统来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升级供应链采购方面,逐步推动企业数字化升级。

  近期,兆驰股份与聚龄签约,引入WMS仓储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实现生产物流中心的精益化管理,并集成AGV等自动化设备,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增强兆驰供应链管理能力,加深其业内领先优势。

  兆驰股份是业内少有的实现了对“芯片、封装、应用”三个环节进行垂直一体化全方位布局的厂商。从某一些程度上来说,兆驰在新型显示技术Mini/Micro LED产业上的布局,最能代表其目前的发展前途,同时从兆驰股份的LED产业链发展路径来看,未来仍有巨大的产业拓展空间。

  歌尔股份是消费电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示范单位,也是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试点示范单位。歌尔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核心,充分的利用新技术在社会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面对信息技术领域变化快、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特别在消费电子领域,5G时代虚拟增强现实将迎来爆发增长,歌尔股份与Facebook、索尼等一流企业强强联合,通过建设研发中心、投资并购、与全球智能头显设备巨头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全力打造“硬件生产+软件开发+内容制作+相关服务”的全生态VR/AR产业链。

  在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相关的自动化、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内,歌尔持续投入自主研发,同时借鉴国际领先经验,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先进的技术和核心装备并进行系统集成,应用信息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一直在改进生产制造的所有的环节,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构建了面向未来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