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灯箱

新闻中心

为“明天的艺术”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冯羽的作品始终是在表达情怀。它们传递了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其中有记忆,有感情,也包含着一种价值判断和精神导向,或者可以称之为“工匠精神的美学表达”。——中国艺术研究院潘鲁生教授

  正在深圳画院展出的2018本来·中国当代视觉艺术提名展,是一场关于当代艺术与设计如何融合的深度思考与正向展示,有着精彩的视觉呈现,更有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善意”源流的理论梳理。它体现了深圳本土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创作的高度自觉。

  本次学术提名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艺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深圳艺术与设计联盟、深圳设计之都推广办、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基金支持,深圳画院主办,徐章出品,孔森策展。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1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览最大的特色是由中国五大美院和艺术研究院资深教授和院长们提名推介,邀请了国内极具影响力的11位设计师和艺术家参展,展览传递出的不仅是当代全新的审美样式,更是东方哲学思想的表达;用作品警示和提升全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倡导环保生态的东方美学理念,启迪明天,敲响未来。

  提名展是2014年开始举办的“善意设计场”系列展览的延续,这一以“善意的设计与设计的善意”而引发的主题展览创办至今,已举办五届,并因应当下的社会现实,突破了设计的局限,打破了设计与艺术的界限,在更深层次上,探索文化本源、艺术的发生、发展、多学科的跨界融合;对当代视觉艺术全方位实验,在介质与创新、艺术与科技、美学与观念等诸多方面,为“明天的艺术”提供可持续发展新的动力源。展览在中国设计界及当代艺术领域都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与赞赏。

  “善意设计场”五届以来,分别从“空无”、“墨界”、“开物”、“天生”、“本来”等一系列主题邀请展出发,试图构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与艺术高度融合的观念性场域,不断探索艺术与设计的边界,以水墨的情怀,去实现一个集东方审美与精神性、探索性于一体的实验场。

  学术委员会提名导师分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教授、王红卫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徐冰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潘鲁生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赵健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孙振华、毕学锋教授,著名设计师王粤飞组成。

  邀请了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十一位设计师和艺术家:潘沁、徐小鼎、冯羽、杨光、刘钊&詹火德、郝君军、沈烈毅、有无团队(冯畇茜、刘明惠、张佳)参展。

  展览一大亮点即是策展人孔森及其执行团队创作的奖杯和艺术衍生品,以及为开幕式设计的行为艺术装置。衍生品为旧物利用,将去年展览没有用完的手袋翻面重新印制版画,既环保又独特,而且还把上一届“天生”与此次“本来”融为一体。本次提名展的奖杯“启示棒”是由“山竹”台风刮倒的树枝和树根制成,善意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命的重生,且每一个人及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策展人希望用这样的形式把情感和善意贯注进“本来”展览里面。

  本届参展艺术家来自不同艺术领域,深圳艺术家杨光《植物的胜利》让工业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金属———“不锈钢”和活的树木并置在一起,用见证当下科技文明的电子废弃物为雕塑材料,塑造另外的景观,使得作品有了多重的当代意义。作品体现都市的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语义冲突。正如孙振华所说:他的作品一直关注当代雕塑材料的问题,着力进行新雕塑材料可能性的尝试。

  潘沁的作品《金石遗珍-到此一游》把古代经典碑刻和现代游人在墙上的不文明刻字随机融合起来,艺术家用当下最新的超薄灯箱技术来实现这种矛盾又统一的图式表达,引发观众的思考。何洁点评道:潘沁的作品因观众的解释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至于作品如何作用于观众,潘沁冀希望一切“随机而成”。这似乎呼应了微时代的特征,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作品中超越时空、阶层、形式的图像并置,均是作者对文化本源和力量的考虑。他的作品明显带有一个设计师尊重他人、匠心经营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意识。

  展览中还有不少互动性很强的作品,由三位年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有无》,用莫比乌斯环无限循环的结构并结合现代材料镜面纸,营造了一个“有无“阅读场,邀请观众坐在蒲团上思考本来的因果关系。作品另一个部分为薄纱上一气呵成的书法“有无”二字,两个部分相互呼应,整体营造出黑白、虚实、空灵的视听交互体验场。王红卫点评:作品所营造的东方语境,试图引导观者面对作品时内心所产生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是传统与现代在观念上与学术上的一次碰撞,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深圳空间艺术家冯羽用空白纸在展厅二楼搭建了一条忽明忽暗的长长的穹顶走廊,观众在行走过程中隐约可以听见口哨声……作品取名为《信》。作者表示,“信”承载了想念,这个空间就是让你回到“想念”,回到“真的想念”,“我只想让走进这个空间的人,至少在那一刻———不在‘好玩’———成为‘少年’。”

  为何会以“本来”为展览主题,为什么强调“善意”?策展人孔森表示,当代艺术“本来”就是善意的,当代艺术家即使是以批评的立场做作品,出发点也是善意的。我们大家都希望2018“本来·中国当代视觉艺术提名展”传递出的不仅是当代全新的审美样式,更是东方哲学思想的表达;用作品警示和提升全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倡导环保生态的东方美学理念,启迪明天,敲响未来。

  参展艺术家杨光以作品回应了这个主题与策展人的思路。他认为,“本来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这与展览主题“本来”很是切合,“我的作品跟生命有关。这个作品做了十多年了,很多老师都看了,2005年已经展过一次了。因为它需要生长,需要一些时间,就没有把它推出来。作品想法基于两点:一是民间传统文化,盆景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盆景设计师确实是需要二三十年才能有一个好的作品;二是利用盆景做当代的转化,活的植物和代表工业文明的不锈钢是一种冲突,生命生长过程在冲突中体现出来。”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陈燕琳教授看完展览后表示,在深圳这个高度商业化的城市能看到当代艺术与民间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善意设计场”真是很不容易。就深圳来说,对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联,包括设计师对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联系,每个艺术家或者是设计师把自己心灵最深处的观点用作品表达出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每位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从民间传统文化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当代人的理念和观点,我觉得也是“未来”当代艺术所走的方向之一。

  何为善?正在美国研读艺术的深二代孔雀儿有自己的思考,她特意回到深圳看展。“走进‘本来’中国当代视觉艺术提名展现场,五彩缠绕的《绳》映入眼帘。人与人的缠绕是由于缘分的羁绊,而今天体现在社交媒介的参与,通讯工具的参与,而最本初牵绊的开始,则可被归结于善或恶!我喜欢艺术家郝君军把绳子颜色明显地分块,垂直的线被规整地摆放,干净的整合表达的是尽“善”尽美。而这一条条的善缘则被延伸到无限长,在地板上绳子和手机虽是有形的结束,可在我脑海里却是无形的伸展延绵到生命的尽头。全场每件作品如冯羽的《信》、杨光的《时间》等,都是艺术家们引发观众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善意’渗透到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当中。”孔雀儿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除夕上班”冲上热搜,有企业错峰休假,有“互联网打工人”下班赶火车吃年夜饭

  小孩睡觉脚上还蹬着个风火轮,网友:生育率是下降了,但质量肉眼可见的提高了

  原来雪球的品控这么严格,小孩路边夹雪球哄大学生开心,网友:这是品控姐和生产哥

  为何国外小孩2000词汇量能交流,国内大学生4000词汇量却开不了口?